关注:

 

《南阳日报》父亲的遗产

发布时间:2019-03-19 08:20:52


    本报记者 刘亚芳

    通 讯 员 李华玉 李守莲

    “如果双方都没有意见了,那我们就按照你们刚达成的协议出具调解书了。”3月11日,在桐柏法院调解室里,六名当事人终于满意地点了头。这六名当事人本是和谐融洽的母亲和子女,却因为父亲曾某的去世对簿公堂。

    原来,曾某生前共有两次婚姻,与第一任妻子共生育一子二女,离婚后子女都跟随曾某生活。后曾某又与胡某成家,并同胡某与前夫的两个未成年女儿共同生活,曾某与胡某结婚后未生育子女。虽然是重组家庭,但曾某与胡某都很珍惜,一家七口相处融洽。不料,2018年8月,曾某因病去世。曾某生前与妻子胡某有商品房一套、并且承包有林木、土地,还有一个铁矿加工厂。因为财产分配问题,曾某的儿子曾小某将胡某及其他兄弟姐妹告上法庭。

    庭审中,曾小某手持一份《遗赠协议》,称曾某生前将商品房属于他自己的份额赠予曾小某,要求胡某从房屋中搬出或者向其支付20万元的补偿款。

    胡某对该遗嘱的真实性表示深度怀疑,双方争执不下。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法官邀请两名专业律师担任本案的家事调解员,对本案进行调解,两名家事调解员从情理法的角度做双方的工作,分析争议焦点,查询法律规定,告知他们启动鉴定程序费时费钱,即使赢了官司也会输了亲情。

   曾某的家人们听从了家事调解员的建议,对曾某的遗产进行了重新分割,并由法官对调解结果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出具调解书,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责任编辑:lm    

文章出处:3月19日《南阳日报》第A6版:法治视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