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人民法院现有吴城、城关、安棚三个人民法庭,在法庭的运行上,桐柏县法院通过优化布局、强化管理、注重保障三项措施,助推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满足基层群众司法需求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派出机构,是践行司法为民、落实司法便民的直接体现,是否配置好法庭的数量和位置,是能否让人民法庭发挥基层治理效能的基础。桐柏县地处桐柏—大别山区,县域形状为东西长、南北窄。面对这种实际情况,经充分调研后,以县城为中心,桐柏法院设置了吴城、城关、安棚三个人民法庭,呈现“一东、一中、一西”的布局,与县域形状、交通区位、案件数量相对应,既方便了群众诉讼,又便于加强管理,做到了因地制宜、“少而精”的谋划布局。
强化管理,提高法庭社会治理能力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搞好审判工作,是人民法庭的两项基本职责。法庭远离法院机关,如何加强管理从而实现人民法庭功能是现实问题。为解决管理难题,桐柏法院制定了院长调研法庭的制度,规定院长每季度调研各法庭一次、主管副院长每月调研各法庭一次,增加了院党组对法庭工作的全面了解。为促进人民法庭更好发挥职能,特别是发挥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效,桐柏法院制定了人民法庭单独考核机制,将诉源治理、诉前调解、多元化调解、人民调解员等多项非诉措施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让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据可依。
注重保障,夯实人民法庭基础建设
人民法庭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软硬件”,即法庭干警、法庭文化、办公硬件、内外网络。作为山区、老区法院,桐柏法院在促进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一是加强法庭干警队伍建设,强化法庭干警教育培训,制定了法庭干警交流机制,明确法庭工作经历是首次入额的必备条件。二是强化硬件保障,在办公条件、资金支持等方面做足功课。同步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转录、互联网庭审等内外网络智能化系统应有尽有,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络送达等互联网办公措施一应俱全,科技法庭、花园法庭建设成果斐然。三是注重法庭文化培养,引导法庭建设“重学习、讲团结、重工作、讲活跃”的法庭特色文化,对法庭文化建设予以专项资金保障,增强法庭干警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让法庭优秀干警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