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我通过省考进入桐柏县法院,在综合部门工作四年半后,下了安棚法庭跟随张得森庭长干审判业务,他因此成了我业务上的首任师傅。“一个锅里搅稀稠”,时间长了,就“尊称”他“老张”了,其实老张并不老,他是72年出生的,到今年也就50岁出头,但却是基层的“老革命”。
听他说过他的经历,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工作,96年考到桐柏法院后,一直坚守在法庭。曾有机会回到院里工作,他却拒绝了,说习惯了法庭工作,在基层离群众近一点,感觉心里踏实些。
2020年秋天,院里安排我从安棚法庭转岗至城关法庭,老张听到消息后很高兴,说离家近一点可以照顾照顾家庭,毕竟养两个孩子不容易。在我临行前一天晚上,他安排法庭做饭的师傅多炒俩菜,算是“送行宴”。
老张在城关法庭工作了十几年,是城关法庭的“老人”。在“送行宴”上,他告诉我到城关法庭后要更加注意工作细节、表达方式,说城关法庭的案件普遍要比安棚法庭的难办。我开玩笑说当过你的兵就是属骆驼的“负重不负轻”,咱就喜欢疑难复杂棘手的不是?老张笑了笑,给我们说起了三个故事。
第一件事是2000年前后,有一次大雨天他们去村里送达,那时没有“村村通”,桐柏西边的几个乡镇都是“烂泥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他们的车不出意外地陷进泥坑了。车上加驾驶员三个人,雨下的又大,干着急走不了。这时一位老汉披着蓑衣路过,老张他们想着喊老乡帮个忙,但又想着没工具四个人也推不动车啊,就作罢。但不一会,村子那方向出来一群人,拿着铁锨、秸秆,帮忙推车来了。看着大伙湿透的衣服,老张说他很感激,准备说两句“客套话”,结果披着蓑衣的老汉打断了他的“客套话”,说你是姓张吧?我去过法庭,是他们的事,我觉得你判的公,就喊他们过来搭把手,客套话就不用说了!
第二件事是一起土地纠纷,被告家承包的河边沙地旁边是邻组的一块荒洼地,两亩见方,无人管理,被告就在农闲时除草清杂、担土填平、筑埂修沟,三、四年时间,把这两亩荒地改造成了高产的西瓜地。恰逢那两年西瓜价格高,邻组的群众就有了意见,以村民小组的名义起诉要求返还土地。案件不难,但是想处理地合情合法合理、各方都没怨言,实现案结事了就不容易了。老张想到一个好方案,就主动联系村组干部帮忙做工作、搞调解。村组干部们听说这个方案,都觉得好,就积极配合法庭工作,很快就依据方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从当年开始租赁这两亩地,租金为市场价的一半。
第三件事是2019年端午节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来法庭找值班的老张,说他侄子十几年前买了她的老房子,三千块钱,到现在还没给。刚开始说孩子要结婚盖房,没钱给,后来得孙子了,说花销大,没钱……今拖明明拖后,这过端午节,她侄子家的新车都买回来了,还不给这三千块钱,就想让法庭帮忙要这个钱。老张当场就联系村组干部了解情况,获知老太太所说属实后,就从村组干部那要了老太太侄子的电话,一番释法说理。她侄子承诺三天内付钱,老张就让老太太回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多起床的老张看见门口有人,就跑下去开门,见老太太拄着拐杖,拐杖上挂着一兜粽子,边走边说,钱昨晚给了,遇见好人了……
我打趣说,这粽子估计不加糖都甜得很,老张又憨厚的笑笑,不说话了。其实他没有吃到那兜粽子,而是在法庭边路口又买了兜桃送给老太太,他值班走不开,就让做饭的师傅拿着粽子和桃送老太太回家了,端午节后刚上班做饭师傅就跟大伙说开了。
来到城关法庭一段时间后,更加理解老张给我们讲这些案例的深意了。基层法治道路可能并不好走,但只要俯下身子、一点点做、一点点干,合理合法、不偏不倚处理好每一个纠纷,思路灵活一点、接“地气”一点,学会借助基层组织的力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那么我们的基层法治道路一定会行稳致远。
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下午,我刚出法院大楼准备回法庭,看见老张也从电梯里出来,我说张庭长今天是准备提前下班了?少见啊!他又憨厚的笑笑,拍拍手提包说,年前还有八个案件要开庭呢!这会回法庭开庭去。我想说句雪天路滑注意安全,可却怎么也说不出口。雪下的很大,落在老张的头发上,分不清哪是雪,哪是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