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在校打闹至轻伤,健康权纠纷谁来担责?

  发布时间:2025-07-25 08:41:22


    近日,桐柏县法院吴城法庭成功调解一起两名未成年人在校期间因相互打闹引发的健康权纠纷。

    基本案情

    小明和小华是八年级同班同学,2024年某天下午,二人在班级内发生矛盾后,小华在班级走廊外扇小明脸部一巴掌,致使小明耳膜穿孔,受伤后小明随即住院接受检查治疗。后经伤情鉴定,小明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因案发时小华未满14周岁,公安机关未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小明家长与小华家长及案涉学校因医疗费等损失未能协商一致,无奈之下小明和小明母亲一纸诉状将小华、小华父母以及学校诉至法院。

    法院调解

    桐柏县法院吴城法庭受理该案后,仔细审查了卷宗材料,到公安机关调取了相关证据,并为妥善实质化解双方纠纷、促成各方达成调解主动依职权追加学校购买校园责任保险的某保险公司。考虑到双方都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但心理敏感,若简单判决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承办法官在受案后多次采取背靠背调解的方法,耐心同双方家长、学校以及保险公司电话、微信沟通协商。开庭前,承办法官仍坚持做各方调解工作,从法律、道德等方面着手,以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成长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家长、学校、保险公司切实承担起各自相应的责任,通过承办法官的耐心疏导和沟通,最终双方家长、学校和保险公司均同意做出让步,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法官说法

    “许多未成年人对暴力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认知,甚至认为‘打一架’只是小事。”承办法官说道。调解不仅是解决纠纷的手段,更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契机。调解过程中,法官向双方详细阐释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特别指出:即便施暴者是未成年人,其监护人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造成轻伤以上后果,还可能触犯刑法。而原告也通过案件了解到,除了医疗费用,因心理创伤产生的治疗费等均可依法主张权益。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深层影响,家长应主动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而对受害者家庭而言,若发现子女涉及欺凌或受害,应保持理性,配合学校调查,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保留医疗记录、报警回执等证据链至关重要。要让孩子们明白,法律既是约束行为的红线,也是保护权益的盾牌。

责任编辑:sr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