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悔过书,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会按时把抚养费打给孩子,绝不再拖欠。”9月17日上午,被执行人陈某走进桐柏法院执行局,双手将一份写满愧疚的悔过书递到我手中。这一刻,这场僵持许久的抚养费纠纷执行案,终于迎来了转机。
故事的开端,要从一对离异夫妻的约定说起。家住桐柏县城郊某村的陈某与胡某,一年前办理了离婚手续,两人未成年的一双儿女由母亲胡某抚养,按照判决,父亲陈某需每月向每个孩子支付500元抚养费,直至孩子们年满18周岁。可判决生效后的一年多里,陈某却始终未履行抚养义务,孩子们的生活开支全靠胡某独自支撑,无奈之下,胡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看着1万余元的执行标的额,我最初以为案件推进起来会比较顺利。秉持着“柔性执行愈亲情”的思路,我第一时间拨通了陈某的电话,想先通过沟通化解矛盾。可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陈某强硬又愤怒的声音:“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有本事你就来!”话音未落,电话便被粗暴挂断。精心准备的沟通话术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一口气瞬间堵在胸口,也让我意识到,这起案件远比想象中更棘手。
既然电话沟通行不通,那就当面沟通。更重要的是,我想让陈某和胡某坐在一起好好聊聊——法理之外有情理,不把心结解开,矛盾永远无法真正化解。可当我来到陈某家中,向他出示工作证后,他的态度依旧强硬:“你是桐柏法院的法官?当初审判我的又不是你,凭什么来我家找事?”他光着膀子,指着我连连质问,丝毫没有听我解释的意愿。
就在场面陷入僵局时,陈某的父亲询问事情缘由。我赶紧抓住这个沟通的突破口,耐心地向老爷子讲清案件情况:“大爷,陈某是孩子的父亲,支付抚养费是他的法定义务。就算离婚了,孩子还是他俩的心头肉,可不能因为大人的矛盾,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或许是“孩子”这个词触动了老爷子,他沉默片刻后,承诺会好好劝说陈某,让他第二天去法院一趟,和大家把事情说清楚。
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到了,我在执行接待室里等了许久,却始终没等到陈某,给他打电话也无人接听。无奈之下,我只好先与胡某沟通:“胡女士,按判决来说,陈某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抚养费,我们肯定会帮你把钱要回来。但我也得跟你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陪伴,陈某有探望孩子的权利。就算你们离婚了,要是陈某或者老爷子想看看孩子,也不妨让他们见见,让孩子知道,爸爸和爷爷一直想着他们。”
一直沉默的胡某听到这话,眼眶微微泛红,轻声说道:“中,以后他们再打电话,我不挂了。等会儿回家,我就跟孩子说,让他们给爷爷打个电话,要是孩子愿意的话。”听到胡某的表态,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一半,但执行款还没到位,事情还没结束。我决定再次前往陈某家中,这一次,我准备依法采取强制拘传措施。
“走!传唤你不来,现在对你采取强制拘传!”出乎意料,被执行人没有像上一次耍横,而是沉默地跟着我们上了车。拘传路上我督促他主动履行义务,希望其主动履行法定义务,但被执行人并未松口。
一次次沟通受挫,但我没有放弃。回到法院后,我再次与陈某沟通,一边严肃地向他阐明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一边又语气温和地提醒他:“不管是审判法官还是执行法官,我们的目的都不是为难你,而是想帮两个孩子争取应有的权益,让他们能健康成长。你想想,等孩子长大了,知道你当初连抚养费都不愿意给,他们会怎么想?”
或许是法律的威严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又或许是“孩子”的未来让他心生愧疚。在被送往拘留所的前一刻,陈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愿意履行还款义务。
执行干警寄语
如我在执,冷暖互知。在执行工作中,甄别“执行不能” 与“拒不执行”,是妥善处理每一起案件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细致梳理案情细节,既不纵容恶意规避执行的行为,也不忽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呵护待绽“花蕾”,修复亲情之树,平衡好执行的力度与温度,注重依法强制执行和善意文明执行相融合,案件才会收获“双赢”果。